本课程为实践活动类拓展性课程。该课程开发源自杭州市红十字会调研发现,因没有救护培训工作制度、没有明确相应行政主管部门、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等,造成中小学生救护培训普及率偏低,意外伤害比例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小学生生活环境中危险因素增加,意外伤害问题日益突出。自2013年市教育局联合市红十字会下发《关于开展学生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培训内容、方式、课时以及各方责任后。学校2014年基于“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丰富培养具有“爱的能力”现代公民的学校课程规划内容,利用学校“小先生”制度的优势,凸显理解爱,学习爱,传播爱的育人内涵,开设救护课程,成立了“小先生”师生校园救护队,传播救护知识,学习校园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2017年因对学生突发意外救护及时,学校被评为拱墅区先进校园救护队。为了进一步使救护技能得到推广,改善初中生应对校园内的各种意外伤害情况突发,缺乏实施急救知识和应对方法的现状,彰显“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断推进。
一、课程目标
1. 通过观察校园各类情境意外伤害的视频、案例,了解校园救护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应对和处置校园意外的方式和方法,体会校园救护的必要性
2. 通过视频观摩、模拟操作、自主探究等方式,掌握创伤救护、心肺复苏、海氏冲击等应急救护的基本技能,增强动实践动手能力。
3. 通过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和主要任务,串联校园救护知识、救护实践操作、意外伤害处置预案设计,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感受服务精神。
4.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救护项目的方案(预案)设计,经历设计、实践、展示、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提升实践探究能力和协作意识,在救护宣传的过程中感悟红十字倡导的奉献精神。
二、课程内容
(一)课程学习知识导图
单元 |
课题 |
主要活动内容 |
组织形式 |
课时 |
走进救护: 基础知识 |
红十字 历史 |
1. 红十字运动的起源 2. 红十字运动的组成和标志 3. 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 4. 红十字救护员 |
教师讲授; 网络学习; |
1 |
救护 要点 |
1.应急救护的目的和原则 2.应急救护的程序 3.应急救护的注意事项 |
教师讲授; 微视频学习; |
1 |
|
生命 体征 |
1.知道正常生命体征 2.能判断简单的异常状态 (体温、脉搏、血压) |
自主探究; 竞答活动; 实践操作; |
1 |
|
救护基本功:创伤处置 |
创伤救护:止血 |
1.创伤救护的目的及原则 2.简明检伤流程 3.创伤出血类型 4.外伤出血止血方法 |
教师讲授; 教师示范; 实践操作; |
1 |
现场包扎:操作 |
1.包扎的目的、材料、要求 2.包扎方法 3.操作练习:三角巾上臂固定法、螺旋包扎发、八字包扎法 |
小组合作; 实践操作; |
2 |
|
伤员的搬运护送 |
1.搬运护送原则 2.搬运护送方法 3.操作 |
视频观摩; 小组合作; 实践操作; |
1 |
|
黄金四分钟:CPR |
心肺复苏 基本知识 |
1.什么是心肺复苏 2.心肺复苏案例及基础知识 3.生存链 |
教师授课; 视频观摩; |
1 |
心肺复苏操作 流程及技术 |
1.意识识别,颈动脉博动识别 2.胸外按压及人工呼吸操作注意事项 3.了解儿童及婴幼儿心肺复苏 |
自主探究; 模拟操作; 小组合作; |
2 |
|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
1.早期除颤的意义 2.AED的使用操作 3.电极片的放置(成人和儿童) |
教师讲解; 自主探究; 场馆参观; 模拟实践; |
2 |
|
生命的拥抱:海氏冲击 |
气道异物梗阻 |
1.气道梗阻的病因及判断 2.气道异物梗阻的表象(完全梗阻和不完全梗阻) 3.急救方法(帮助他人和自救) 4.了解儿童及婴幼儿梗阻急救方法 |
教师授课; 视频观摩; 小组合作; |
1 |
海姆利克的冲击 |
1.规范正确的操作手法 2.在不同情况下得应对方式 |
实践操作 |
2 |
|
爱满天下: “小先生” 在行动 |
“小先生”在校园 |
”救“在行知: 班级救护队操作比赛 救护知识宣传小报展出 |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 |
1 |
“小先生”在社区 |
大爱传递: 1.家庭救护知识宣传 2.救护技能演示 |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
1 |
|
“小先生”在社会 |
爱的奉献: 1. 预防艾滋病宣传 2. 无偿献血宣传 |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
1 |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类型:实践活动类
(二)课程资源:中国红十字总会编著《救护员》选编;自编教学资源(课件、视频、急救手册微信小程序(医护笔记)等教学资源)
(三)授课教师:学校校医、教师助教
(四)课程对象:七、八年级学生,通过选课平台自愿选择
(五)课时安排:每周一课时;16课时/学期
(六)实施方式:
1. 项目学习,教学评一体化
构建小组“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项目学习贯穿整个课程活动,在任务驱动下协同探究,以问题驱动,学校真实场景下频发的意外伤害,为开放性损伤或者骨折、心脏骤停、伤员转运、食道堵塞几个最为常见的意外伤害设计处置预案。为无偿献血和防艾的医学科普宣传设计活动方案。在方案(预案)设计之前学习校园必备救护知识和技能,在验证或论证方案(预案)的可行性时,动手亲身实践体验,在做中学,引导学生经历“设计、实践、展示、交流、评价”的项目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2.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整理急救微视频、医护类微信小程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互联网海量资源库中搜索有用的学习资料,结合教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实施开展开展竞赛和闯关的形式初步落实理论知识和技能;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通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任务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任务,从自编学习资料、网络、书籍等途径对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学习,观看相应的操作视频、动手实践操作,练习技能;以体验的方式,独立或者合作模拟意外伤害的处理,在模拟情境中实践知识和救护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七)实施保障
1. 场地保障
为了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学校的微格教室提供了学习场所,教室wifi全覆盖,并提供了可上网的平板电脑,救护系列包扎材料、心肺复苏人体模型等。
2. 师资保障
学校校医,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护师专业技术资格证,红十字救护员资格证,和初中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为课程的学科专业性提供保障,同时选拔了部分拥有校园急救培训经历的老师作为课程的助教。
四、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
本课程的评价包含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个部分,采用全方位和多维度的评价模式,对活动学习过程及救护方案设计进行多元化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课程评价量表 |
|||||
内容 |
学习情况 |
||||
基础 知识 |
1. 救护知识答题竞赛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2. 能使用问卷平台开展调查,搜集信息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3. 能设计、编制、发放、回收救护调查问卷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4. 能分析处理救护知识调查问卷结果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技能 操作 |
1. 外伤出血应急处理操作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2.“黄金四分钟”心肺复苏模拟操作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3.“生命的拥抱”海姆立克冲击法操作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4. 最佳校园救护队(伤员转运操作比赛) |
优秀 |
达标 |
有待改进 |
||
综 合 能 力 |
团队合作 |
能主动分工协作 |
⭐ ⭐ ⭐ ⭐ ⭐ |
||
意见不一致时能讨论解决 |
⭐ ⭐ ⭐ ⭐ ⭐ |
||||
善于帮助组员推进 |
⭐ ⭐ ⭐ ⭐ ⭐ |
||||
问题解决 |
善于发现问题 |
⭐ ⭐ ⭐ ⭐ ⭐ |
|||
善于思考和实践 |
⭐ ⭐ ⭐ ⭐ ⭐ |
||||
能有效解决问题 |
⭐ ⭐ ⭐ ⭐ ⭐ |
||||
交际能力 |
主动表达自己 |
⭐ ⭐ ⭐ ⭐ ⭐ |
|||
交流逻辑清晰 |
⭐ ⭐ ⭐ ⭐ ⭐ |
||||
创新能力 |
有独特的想法 |
⭐ ⭐ ⭐ ⭐ ⭐ |
(二)评价建议
过程性评价考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交流合作,计入平时成绩,终结性评价主要包含三部分,一是救护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针对救护知识和救护问卷设计,评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信息搜集分析能力;二是急救技能应用实践考核,外伤出血处置、心肺复苏、海姆立克冲击法、伤员转运的实际操作技能掌握情况。三是对学生所选的项目进行综合考核,分别从方案(预案)的设计、小组实践、项目交流展示等方面进行评价。 最后学习评价为达标的学生授予“小先生”救护员,颁发 “小先生”校园救护员称号,并聘任其为班级“救护员”。
本课程除了进行全体考核外,还可以适当安排知识竞答、知识挑战过关等多形式的过程性评价,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践操作部分除了常规考核外,也可以安排团体小组合作赛,以评选最佳“红十字校园救护队”为组织形式的团体竞赛活动,开展实践类的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手脑联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