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防控

概况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千万到1亿登革热病例发生。目前,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输入性病例,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虫媒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伊蚊吸入带病毒血液后,在气温22~30 ℃条件下,病毒在唾液腺和神经细胞内复制,8~14 d 即有传播能力。

传播媒介

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媒介

在广东、广西,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

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白纹伊蚊体形较小,黑色、间有白斑,中胸背板上有l条明显的白色纵纹,后足各跗节上均有白环,第1~2跗节上的白环在基部,第5跗节全白。

白纹伊蚊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

有利于登革热流行的因素

登革热病毒(带毒蚊、人、兽)

屋内、外处积水容器

居民养花、养莲

建筑工地积水

水缸积水

感染登革热后的典型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3~14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主要临床表面为突然高热、恶寒,剧烈性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痛“三痛”,伴有恶心、呕吐、乏力、厌食。首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切断传播途径

清理垃圾,对废弃容器进行彻底丢弃

对闲置容器倒放,不留积水

对地下停车场的集水井和沟渠,倾倒机油覆盖

对水生植物勤换水

在环境改造方面,做好:封、填、疏、排、清

封:封盖水缸、水封下水道砂井或安装防蚊装置、密封有用的器皿;

填:填平洼坑、废用水塘、水沟、竹洞、树洞;

疏:疏通沟渠、岸边淤泥和杂草;

排:排清积水;

清:清除小容器垃圾,垃圾塑料薄膜袋、废用瓶罐、易拉罐等垃圾容器。

个人预防登革热,做好七措施是关键

1、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 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2、如果房间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蚊帐或防蚊网。

3、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并遵照包装指示使用适当的分量。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防止积水,清除伊蚊孳生地。

6、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植物。

7、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

杭州市虎山幼儿园

20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