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的学习与实践,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12月8日,罗才军名师工作室学员参与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瓶窑镇第三小学组织的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研讨活动。

会议之初,余杭区教育局王方鸣副局长就达成“城市新中心 余杭好教育”的余杭教育目标提出两点期待:一、新中心,打造教育新高地;二、新课标,推进改革的新实践。随后,文润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正式揭牌,意味着我们区域又增加了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高质量课程资源。眼下,跨学科学习已然成为本轮课程改革的新热点和新难点。就此专题,与会嘉宾以“倾听:智慧/思辩”为主题展开圆桌论坛。

特级教师罗才军就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意义和价值展开论述。罗老师认为实践性、情境性强的学习任务群利于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在教学中应让语文和生活对接起来,服务于生活中真正的素养。

浙江师范大学言宏教授建议老师们将教材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之魂相联结,以多样的语文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口语交际中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体现跨学科学习的育人价值。

接着,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原副主任柯孔标指出:“做到情境的关联不难,但是如何让生活情境与教材相结合?”柯主任认为应以“解决问题”为学习的关键,以“课堂”“综合实践活动”为途径。老师们更要在授课时牢牢记住“立德树人”,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如何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程序性实践。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特聘专家孙美蓉老师分享了跨学科学习的案例,还指引在座的老师们: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广度和宽度,在跨学科学习中协同育人,全面育人,因需而跨,在运用中跨学科。

杭州理想教育集团总校长俞国娣还为跨学科学习未来的发展总结了经验:站在教师的视角上,要让学生有意义地学习,一定要去看课程方案;站在校长的视角上,可以试行“双师包班协同”,同时教两门学科,教师会自动实现多个纬度的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将变成儿童学习的常态。

最后,杭州师范大学任为新教授为教师研修发展提供建议:教师要学习跨学科的知识,要有跨学科的能力,更要有跨学科学习的情谊;领导也要帮助培养跨学科学习的氛围和平台。

第一节课是陈梦婷老师和202班孩子们带来的《难忘的泼水节》。本课立足于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在“跨学科”上略作尝试。从了解傣族和泼水节切入学习课文,用想象画面、多种形式朗读等方法学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场景,初步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第二节课是蓝陈昱老师和404班孩子们带来的《梅兰芳蓄须》。蓝老师安排了三个大环节:一、谈话导入,走近人物。通过资料勾连,激发学生思考:“享誉世界”的旦角为什么要蓄须?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二、初读课文,梳理主要事件。主要借助课文提示语,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紧扣“打针”“生病”,感受民族气节。引导学生研读,进一步深化人物的民族气节,来凸显略读教学中的“略中有精,精中有法”。

第三节课是温州市文成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汪洁飞老师和304班孩子带来的《元日》。汪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元日》,借助图片、视频等方式了解宋朝过春节的情景,感受春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从中品读宋朝春节之味。学生小组合作,以发朋友圈的形式分享王安石的生活,拓展自身的言语,将民俗、历史、绘画、书法、音乐浸润课堂之中,使得进阶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孙美蓉老师对陈梦婷老师和蓝陈昱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肯定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引导扎实有效,且都体现了文化自信。《泼水节》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将识字、写字融于阅读之中;《梅兰芳蓄须》教会学生学习概括几件事的主要内容,把几件事连起来讲。不过,两节课尚存在可改进的地方:虽然两位老师都勇敢地迈出了跨学科的一步,但仍有进步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吸引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在高段大胆开展项目式学习。

其后,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开展了“建构结构化语言经验,发展核心素养”主题讲座,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举了多节课例强调建构个人语言经验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发现并建立起新学习的语言材料、新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与既有的语言材料、言语活动经验之间的联系,形成它们和语言运用情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言语经验的结构化。

最后,余杭区教研员陈海燕老师分享了在本次活动中的观察与思考,评价本次活动为高层次的盛会——规格高、质量高,总结了本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嘉宾的观点,以“浅浅的深度,薄薄的厚度,召之即来的广度”谈自身对活动主题的触动,以三个关键词概括跨学科学习活动中的感想:深入浅出、儿童视角、生活学场。陈老师的发言也给在座的学员们上了一课:见贤思齐,洁己以进,以身垂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