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如诗的季节,温润的清风中夹带着一丝热意,像万花筒般绚烂多姿。5月19日,在这美好又充满诗意的早晨,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迎来了两位语文大咖,他们是拱墅区教研员王自文和王红霞两位特级教师。他们亲临现场,为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学的语文教学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本次活动由教务处郑爱华老师执教部编版二下语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一课。郑老师先从孩子们熟悉的《小池》入手,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整堂课,读贯穿始终,从开始把古诗读正确,再到借助停顿符号读出节奏,继而让孩子抓取关键词发挥想象读,到最后的即兴表演和唱读,孩子们在不断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古诗的语言美,体会了诗句中所蕴含的画面感,孩子也能初步获得了诗人对六月西湖风光的情感体验。





课后,两位教研员对郑老师的这堂课进行了细致、全方位的点评。从娓娓道来的聊课中,我们感受到了两位教研员对郑老师高度的肯定和赞赏,给予了郑老师很大的帮助,也为在场的年轻教师指点迷津、引领了方向。

王红霞老师这样评价到:郑老师是个愿意思考、愿意学习、很用心的老师。多媒体运用娴熟,跟孩子的互动亲切和蔼。从课堂节奏的把握和调控能力来看,表现出了郑老师教学经验的丰富。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堂课留给王老师的印象有三:

1.很有童趣。扮演杨万里、看视频、欣赏图片、唱古诗、拍小手读古诗、包括漂亮的板书,可看出郑老师的教学有方法、有策略,让孩子们始终都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古诗学习中。

2.有诗味。整堂课,孩子们的读有层次,从正字音,到抓关键字理解读,挖空读,加感叹词抒发情感读,孩子们的读有增量。另外,对关键词的抓取上,郑老师希望我们的孩子抓住诗句中的“别样红”、“接天”、“无穷碧”体会诗句中蕴含的画面感,直指这首古诗作者表达的情感,让孩子体会作者对西湖的赞美就水到渠成了。

3.年段特点显现清楚。低段教学非常重要的目标是识字写字。从理解诗题中,随机认识“晓”和“慈”;“莲”和“荷”的书写,通过比较发现共同点和不同点的书写规律,巧借微课的书写指导方举措很好地夯实了低段孩子识字写字的基础。

当然,在肯定的同时,王老师也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比如识字方面可以再扎实些。除了要关注字音外,字形和字义也要涉及和整合。另外,这节课孩子们对“毕竟”的理解是难点,如何突破?教师要学会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给与更多的帮助,那么孩子们学习古诗的层次和深度就会有所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自然也会更高。最后王老师对这堂课的设计如何调整和改善,也给出了详细的建议,让参与评课的老师都受益匪浅。


拱墅区教研员王自文老师对郑老师沉稳的课堂表示非常赞赏。王老师分别从四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点评。第一、准确定位:郑老师能依据第一学段的目标,诵读浅近的古诗,以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古诗语言优美。第二、目标精准。课堂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学段目标。第三、细化过程。在学生将古诗读正确的基础上,要求读出节奏,再发挥想象读、加上感叹词读、即兴表演读、到最后的唱读,一遍遍的不同层次的和循序渐进的读,引领着孩子们慢慢走近这首诗。第四,实践活动。郑老师巧借几个板块中的小贴士,通过抓关键词这样的点晴之笔来获得学生言语实践的推进和发展,每一个板块都有一个核心任务来进行。当然对难点的解决和突破、对低段学生写字教学的把握,王自文教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可谓听君一席话,胜教十年书。


此次教研活动已结束,但它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新的成长。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等待、是影响、是唤醒、是激励。今日,两位教研员的到来,无疑就是推动莫小语文教学进步的一个契机。我们每个人在教育教学中的每一点尝试和探索,也许就如苔花般微不足道,但无数的绽放和盛开就是推动课堂进步的最大力量。让孩子们爱上语文,是我们莫小语文人的初心,为了这份初心,我们会一路前行……

撰稿:郑爱华

拍照:王瑞斌

审稿:沈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