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关于初中数学新中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研讨活动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周四下午,杭州市行知中学的数学教研组就新课标、新教材这一主题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新课标、把握新教材,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首先,由金修全老师和方健老师就2023学年新中考复习过程提出了几点想法:
1.相较于传统中考,新中考的初中数学部分在难度上适中,更加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题目设计更具挑战性,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杭州新中考初中数学考试呈现出注重实际应用、强化思维训练的趋势,越来越多的题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仍有待加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
3.学生在解题技巧方面存在不足,如审题不清、计算错误等。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指导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策略。
4.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缺乏足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题目设计,帮助学生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5.学生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方面存在困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生活化的题目设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6.教师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7.关注考试心理: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因紧张而发挥失常。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考试心理的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克服紧张情绪,以最佳状态迎接考试。
行知中学汪晴副书记和袁彩娟副校长也指出:尽管中考中大部分题目都是基础题或中等难度题,但许多学生仍会在这些“简单题”上失分。同时也通过举例,提醒老师一定要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查漏补缺,不要一味增加题目难度;平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冷静、积极的答题心态。
其次,学校初三备课组的林珍珍老师以“新课标背景下对‘数与代数’的中考复习”为主题,谈了几点想法:
1.以“韦达定理由选学变必学,新课标中新增‘代数推理’内容,从小学知道结论,转变为初中论证其正确性”为例,提醒老师们要重视代数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从算术思维转变到代数思维,从数式的静态演变为函数的动态和联系。
2.对“数与代数”类型的题目,在运算解答题分值较大时,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技巧,重视书写过程;关于函数考查其本质特征——联系与变化及基本思维方法,要重视培养代数推理,考查函数图象背后的代数关系。
3.在知识内容上不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在落实上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4.共性问题课堂解决,个性问题课后解决,解决方式可以多样:如师教生,生教生。
5.要重视关键问题,如数式通性的整体理解、乘法公式的结构理解、方程单元的一般观念(”消元“”降次“思想)、方程模型的应用等。
初三备课组胡旭雯老师,以23年中考数学卷中的几何题目为依据,提出以下几点:
1、在备课时回归基础,丰富情境,重视探究和应用题型、几何要求提高,重视思维培养;
2、在教学中,老师要重视一题多解,探索多解归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实现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同时重视多解归一,加深学生对数学原理和本质的理解,形成通性通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回归学生视角,构建学习路径:日常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几何元素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角度去思考辅助线添法,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画图,构图,探究的机会。
初一备课组的沈其锋老师就新课标、新教材下有理数运算作了教学研讨分析。沈老师发现与原教材相比,新教材中一、调整了有理数运算内容,增加了不少内容,对学生提升了要求,如:1、新教材P43增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省略加号的书写形式;
2、P58幂的符号与指数关系变成了正文直接叙述;
3、P59想一想提醒学生注意带有符号的幂不同写法的区别,对科学记数法表示负数作了更规范地描述;
4、增加了中国数学史文化,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5、新教材P47增加了中国最早提出乘法法则的记载情况、P57增加了中国最早给幂下定义的记载情况。
6、增加了数系扩充和数学运算的关系,说明了数系扩充的两个原则,为以后数系的扩充做好了铺垫,让学生感悟数系扩张过程中运算的一致性,
7、同时 3.2节内容标题改变:由原来的实数变为从有理数到实数,内容的顺序也有调整。
通过几位老师对新中考、新教材和新课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从内容设计、教学理念到实施策略都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探讨分析,引发许多老师的深思,让老师们对新中考、新教材和新课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
最后,教研组长傅伟娣老师希望每位老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变化,并思考、理解“三会”各自关联的核心素养表现及其内涵,要求老师们严格依照三级课程目标,立体分析每个课时的目标,将“三会”目标具化到每一课时来达成,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小闭环。
撰稿人:詹鑫达
审核人:耿 栋
摄影人:傅伟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