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非遗资源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开发与转化,提升美术教研团队的教学水平。近日,张吉霞老师带领学员们前往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丁蕙实验小学岩彩珐琅工作室,向杨总权、岳红莉两位老师学习岩彩珐琅工艺技法,就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转化问题予以探讨。

珐琅是一种硅酸盐类的装饰材料,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等经粉碎、熔炼后制成。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它经制胎、掐丝,焊接、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工艺于元代传入中国,经历明清发展,逐渐成为以北京为中心的特种工艺,时至今日,安徽桐城、广州、上海等地都出现景泰蓝的生产。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逐渐走近我们的生活。

杨总权、岳红莉两位老师将宫廷的景泰蓝技法移植到画板上,以岩彩为媒拓展了材料载体,创新性地结合岩彩画、中国画、油画、唐卡等上色技巧,而这种特性有助于非遗与小学美术课程的结合。

杨、岳二位老师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了岩彩珐琅的来源、材料与工艺流程,生动地描绘出岩彩珐琅与中国画、油画、漆画等画种的关联,针对岩彩珐琅课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并指出材料语言转化的要点。

张吉霞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认真研习岩彩珐琅工艺,要求学员们结合自身教学专长,从非遗技艺中汲取养分,不仅要提升自身素养与学识,还要积极优化已有的校本课程。

相谈甚欢,张吉霞老师向杨总权、岳红莉两位老师发出诚挚邀约,希望他们能够走进我们的校园,助力学校的美术扩展性课程,进一步推进岩彩珐琅技艺在小学课堂中的“活态”传承。

供稿人:韩红卫

图 片:工作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