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6日,以“基于量感培育的教育实践和研究”为主题的探讨活动在杭州大关小学学院路校区举行。本次活动由裴勇军老师主持,黄碧峰特级教师工作室和裴勇军运河名师工作室全体学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为进一步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深度学习研究,黄碧峰特级教师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证研究、课堂实践研究、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模式研究、提炼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与模式。
活动第一环节:《克与千克》单元统整汇报
为展现《克与千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顾国庆老师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课时框架”、“本课目标”、“环节说明”五个环节进行了单元设计解读。顾老师小组认为,相比于长度、面积和体积,要让学生建立“克与千克”的量感存在更大的难度,所以在上课之前,全体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前测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质量单位,也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但是对于“1克”、“10克”、“100克”、“1000克”等这些标准量感感受不到位,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也缺乏质量的感知。因此,小组对于《克与千克》这一单元进行了全新的课时划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求,制定了“可操作”、“可观察”、“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接触频率高的物品入手,反复体验,强化标准量感,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知量感“有累加”、“有进阶”的特性。在最后的评价环节,通过“手感大王闯关大赛”,让学生在估计、调整的过程中形成标准量感。
活动第二环节:《克与千克》课例展示
在顾老师的单元统整汇报后,全体工作室成员观看了陈佳静老师《克与千克》的录像课例展示。
课堂伊始,陈老师就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让学生感受质量就存在生活之中,还了解测质量的工具-称,这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欲望。整节课,陈老师一共设计了3个活动任务。
活动一让学生通过掂一掂,选一选,验一验三个操作,让学生初步感受笔、乒乓球、花生、回形针、糖五种生活常见物品的质量,通过估计和测量,建立“1克”与“10克”的质量。活动二是让学生体验100克和1000克有多重,陈老师设计了“100克的米有多少?”这一操作任务,通过盛米、校验、调整、装袋四个环节,让学生体验量感的累加,同时也让学生有具体的探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体验完100克之后,“1000克有多重?”这一问题放手于学生自己探究,通过数学书的增加,学生对于1000克的感受也逐渐加深。
最后,为了更好达成学习目标,陈老师还设计了“手感大王闯关比赛”,让学生估计物品质量的大致范围,并且在课堂上完成质量的校验与调整,学生的学习的参与度非常高,也达到了量感培养的学习目标。
活动第三环节:评课议课
在课例展示后,工作室成员就本课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并由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
裴勇军组石杭辉老师:石老师认为陈老师的课堂中,学生的操作活动非常丰富,为学生培养量感提供了机会,通过猜测-估计-调整的过程,让学生能对质量有更深的感知。
。
严斌组叶依依老师:叶老师觉得陈老师的活动设计很有目的性和可行性,所有的操作都围绕“四个标准量感”,并且运用这“四个标准量感”由此展开一系列的学习,使学习更加具有生成性和延展性。
洪婷组项晓敏老师:项老师认为每位学生在课前都对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理解,陈老师通过前测,很好的掌握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参与性高,控场能力强,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教学策略。
顾国庆组邱晶老师:邱老师认为学生的量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调整”出来的。整节课中,陈老师都能抓住学生的学习难点,以一次次操作活动来引导学生逐步调整,逐渐完善,让量感的形成“稳”而“准”。
活动第四环节:黄特总结
活动最后,黄特进行总结讲话。黄特说道,克与千克的研究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学生对于克与千克的感知需要在丰富、有效的操作活动中达成,老师们应该要不断思考量感培养的策略。在《克与千克》单元中,要特别思考课时的划分,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与生活紧密联系,增加学生运用数学的机会,而且要整体建构,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重量的方法,能有效的培养学生量感。
在时光中赶路,在学习中成长。通过本次工作室活动,老师们互学互助,共同进步,对量感的培养又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在后续的活动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索,助推学生“量感”培养,促进学生“量感”核心素养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