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落实道德与法治和地方课程常规教学,探索教学素材在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引导下的运用,11月20日,杭州市卖鱼桥小学第十八届“渔之声”教学节道德与法治、地方课程联合专场活动在文汇校区举行。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教授、中小学德育工作室主持导师李涛教授。
相同的教学素材,在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引领下,可以在课堂上绽放出各自耀眼的光芒。如何将同一教学素材巧妙地融入不同课程,打磨出符合课程理念,能够有效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
对此,郭红梅老师分享了《关于教学素材在不同学科素养导向下运用的思考》。她指出,与2001年相比,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要求上有了显著变化,如将“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课程,并强调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调研反馈,分析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和课堂实际情况,点明了面对新课标挑战时,教师需要聚焦的六大能力,包括政治素养、跨学科能力、学段衔接、核心素养、实践应用和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同时,郭老师还强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重点结合课例和说课展示与老师们探讨了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和优化资源,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最后,李涛教授对本次活动作点评指导。她认为,《探访古代文明》一课目标设定明确、聚焦,从认知、情感到行为目标,层次分明,易于学生理解与达成。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课堂脉络清晰,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也基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李教授指出了专任教师在育人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性。课程设计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法治和德育在塑造学生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中的核心地位,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社会参与能力。她与老师们探讨了地方课程在补充国家课程、强化爱国情感中的作用,以及教材编写需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科逻辑和学生认知发展。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发展,以更好地适应教育需求,指向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
打造探究学习的课堂,探索教学素材在不同课程中的巧妙运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营造“育人、自主、启智”的学习文化氛围,润心育人,我们一直在路上!
文字:周 洁
图片:李艳艳
徐 静
张 静
审稿:郭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