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之大计,要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全国教育大会及相关政策文件精神,着力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的实践样态,夯实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2024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小学特色课程博览会”近日在杭州市卖鱼桥小学举行。本次“大科学教育视野下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主题论坛”,由全国各地科学教育专家、教育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实施学校科学教育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11月11日至12日,值此难得的机会,罗才军名校长工作室的学员们也参与了观摩研修活动。

论坛中,工作室导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总督学、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罗才军带来了《人工智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实践》的精彩报告。罗校长深入剖析了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卖鱼桥小学在场景重构、任务驱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案例举措,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两天的主题论坛,学员们认真聆听,汲取精华,深入思考,各自形成了研修心得。

罗校以《场景重构 任务驱动 思维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实践》为题,高屋建瓴地介绍了卖鱼桥小学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面的各项举措。中国教育科学院张晓光教授说,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由拔尖走向普育。这一观念恰与公办学校的办学理念相契合。在卖小,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立足素养本位,以项目驱动实现学科融合,促进全面成长,应当成为学校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应然追求。罗校提到,我们必须着力解决学校的分科教学和学生每天面对的浑然世界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创新思维的培养必然是根植于真实的情境中的,这是一种基于生活境遇的学习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接触世界,认识知识,展开思维,实现学习,并触及深层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毕竟,学校教育给予学生的,终将要在真实世界里得到检验。学校培养的学生,终将迈入纷繁复杂的真实世界中面对一切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校教育要立足当下,更要放眼未来,为学生与社会接轨、融合作为奠基与准备,这就是学校追求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起点和意义。(宋洁)

今日罗校以《场景重构 任务驱动 思维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学校实践》为主题的讲座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教育之门,让我感受到了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的使命与担当。

从“定位重置:呼应时代需求,转变育人模式”的角度来看,学校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定位,积极回应时代的需求。传统的育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必须转变育人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而在“学校实践:实现场景重构,驱动思维创新”方面,学校通过实现场景重构,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这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驱动了他们的思维创新,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

本次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在学校的努力下,未来一定会涌现出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吴奕霏)

“科学之光,璀璨未来之路;教育之舟,承载希望之重。”首都师范大学白欣教授的报告《科学校本课程体系化设计和实施》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利用在地化资源设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校本课程。他的讲座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老师们对科学教育的崭新思考。“挖掘在地资源,绽放科学奇花;设计特色课程,培育创新英才。”白欣教授的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育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学习,让我对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模式的运用能力,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周李萍)

今天参加了“人工智能时代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主题论坛活动,受益良多。面对激烈的时代竞争,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此次培训中的众多理念和丰富案例,为学校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路径。课程建设中的跨学科整合、项目化学习的整体规划、在地资源有效利用助力学校建设等,为学校应如何发展,如何一体化进行顶层设计等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积极引入融合人工智能元素,深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助力其围绕真实情境,以多元视角解决问题或产出有价值的学习成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未来工作中,我将不断思考如何将此次所学融入学校建设,全力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推动基于行动、系统思考和价值澄清的学习模式,推动学校教育迈上新台阶。(沈秋华)

11月,有幸参加了以“智能时代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大科学教育视野下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为主题的论坛。在会场上,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欣教授等全国各地知名学者、校长带来的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白欣教授、卖鱼桥小学徐世赟副校长、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未来学校的康永军校长、以及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超超四位嘉宾展开的一场深度对话。他们聚焦核心议题,热烈讨论了“学校、家长、企业如何看待科学教育”的多元视角,深入剖析了各自领域对科学教育的理解与期待。紧接着,围绕“怎样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对校内科学教育资源进行有效补充?”的问题,嘉宾们分享了诸多创新思路和成功案例,展现了跨界合作的无限可能。此外,他们还就“校、家、社如何协同发力,共同做好科学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三方联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合作策略。最后,针对“家长在科学教育场域的打造中,可以扮演何种角色,做出哪些贡献?”的话题,嘉宾们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与孩子共同成长,为科学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贡献力量。跟随发言者的思维,我的内心充满了压力,也觉得自己更当秉持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潜心钻研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机制、新途径与新策略,勇于为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朱心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