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杭州市行知中学开展了立德树人课堂教学范式研究的校本研修研讨活动。研讨活动邀请了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葛元钟老师做了《“三新”视域下科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课堂教学》的专题讲座。参加本次校本研修研讨活动除杭州市行知中学全体科学教师外,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董春来老师和杭州市文渊小学科学教研组长吴建中老师也前来指导,活动由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伯渠老师主持。
本次讲座聚焦科学学科在核心素养培育中的独特价值,从生命教育、家国情怀、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态度与STSE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五大维度,系统阐述了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生命教育:从自然规律到生命敬畏
葛元钟老师指出,科学学科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他以初中生物课程为例,强调通过探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复杂性与脆弱性,进而树立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价值观。例如,在《物质的构成》一课中,教师可通过分子模型的构建与实验对比,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生命本质,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此外,他提倡结合社会热点(如气候变化、物种保护),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家国情怀:科技强国与文化自信
家国情怀的培养需根植于科学课堂的教学实践。葛元钟老师以我国航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成就为例,提出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本土化素材,如杭州西湖生态治理、浙江雁荡山地质特征等,将科学知识与国家发展、地方文化紧密结合。他特别提到淮北市相山区通过“科技研学旅行”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企业、参与“AI未来科学家”竞赛,将科学教育与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相联结,这一模式值得借鉴。
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思维与方法论启蒙
科学学科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与唯物史观。葛元钟老师强调,科学探究过程需体现“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辩证逻辑。例如,在《设计火灾报警器》课例中,教师通过火灾发生的条件与实验验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发展性与矛盾统一性。他还提倡在跨学科学习中融入哲学思辨,如分析“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时,结合历史案例与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
四、科学态度:求真精神与责任担当
科学态度的核心是“实事求是”与“勇于修正”。葛元钟老师指出科学教育应通过观察、实验与推理,培养学生尊重证据、严谨治学的品质。他以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为例,说明教师需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直面误差、反思结论,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与诚信品格。此外,他建议通过科学辩论、课题研究等活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如探讨“垃圾分类的科技支撑”时,引导学生关注技术背后的伦理问题。
五、STSE教育:从课堂到社会的实践延伸
葛元钟老师提出,STSE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路径。他以工作室开发的《旅行中的科学》课程为例,展示了如何将科学知识与真实社会问题结合。例如,“旅行中的生态系统”单元以西湖、西溪湿地为案例,分析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旅行中的能源利用”则通过路线设计与能耗计算,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此外,他倡导利用社会资源(如科技馆、企业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将课堂延伸至社会大场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公民意识。
拱墅区教育研究院负责校本研修工作的董春来老师指出,葛特的讲座结合教学实践和身边的人与事,高度肯定立德树人在科学学科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杭州市文渊小学科学教研组长吴建中老师说,非常赞同葛特的讲座,并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对科学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科学组的老师们在研讨互动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认为葛特的讲座深入浅出,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扎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为科学课中如何高效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了一种可学习借鉴的范式,要在以后的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德智融合的方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最后,耿栋副校长对葛元钟的讲座进行总结。他说,科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需以“学教评一致性”为保障;教师应设计多元化评价方案,如实验操作考核、项目成果展示等,全面检验学生的核心素养达成度。他希望科学教师“以科学之光照亮育人之路”,在“三新”背景下主动变革科学课堂教学,为国家培养兼具科学理性与人文情怀的创新人才。
撰稿:黄江梅
摄影:黄江梅
审核:高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