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万物萌新。

227日,万嵩海运河特级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们齐聚杭州锦绣育才教育集团,开启了一场关于学科实践视域下微项目学习的深度研修。本次活动通过课例呈现与主题研讨,共同探寻学科实践视域下微项目学习的课堂实施密码。

【课堂解码:当科学探究遇见微项目学习】

面对实验周期长、变量复杂的教学困境,陈品品老师大胆尝试将《蚯蚓的选择》拆分为两课时进行。本课为第一课时,课堂以“设计对比实验探究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为关键活动,引导五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做出猜想,再将描述性的词语转换成变量,带领学生经历“生活经验→抽象建模”的过程。研讨环节的思维碰撞尤为精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连续变量”的存在,进而自主迭代实验方案。最终他们体会到环境变量并不是非黑即白,还存在渐变的可能性。我们考虑的环境因素越复杂,实验结果就越接近蚯蚓真实的生活环境。

罗扣老师《观察我们的身体》一课创意满满,以轻松画“身体另一半”游戏开场,瞬间点燃孩子们对身体对称性的好奇。通过设定“成功标准”,鼓励低段学生细致观察手部,至少记录5个特征,多感官体验让学习生动有趣。对比同学记录单,深化科学记录的重要性,评价机制推动深度观察与思考,让每一次探索都成为智慧成长的契机。

【研讨凝智:建构微项目课堂的三重要素】

在万嵩海老师的引领下,工作室学员共同提炼了学科实践视域下微项目学习的课堂表现标准一是要有关键任务的贯穿,关键任务是唯一的、指向学科核心概念的;二是要有学评标准前置,指向核心素养各分项;三是要有思维进阶,为学生提供支架,经历从事实→概念→观念的过程。老师们针对以上标准对两节课堂进行了深度剖析,同时也更加明确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基于学科实践开展高效的微项目学习活动。

关于研讨环节,万老师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信息之间的对照与评估,来发现背后暗含的深层信息,学生在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的差异时,教师可以针对成功标准进行逐条分析评价,也可以做纵向的贯穿式评价,应在具体的课例中采用合适的办法,从而提升学生质疑评估和推理论证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

【研途致远:向科学教育的更深处漫溯】

本次研修不仅呈现了两节课堂,更触发了关于科学教育本质的思考:当微项目学习遇见学科实践,我们既要警惕活动形式化的陷阱,更要坚守科学思维培养的初心。优质的微项目课堂,应是科学素养落地的孵化器,是学生从“知道走向“理解的摆渡船。相信工作室学员们将继续在学科实践的征途上积极求索,踏出更坚实的脚印。

图文:陈品品

审核:万嵩海